來源:德興市融媒體中心
在張村鄉瑤畈村的烏石尖山上,有幅壯觀的“大地指紋”圖,層層疊疊的茶葉林在冬日陽光的映襯下,景色如畫、美不勝收。一壟壟錯落有致的茶葉煥發著勃勃生機,幾位村民在為茶葉樹除草堆肥,為來年的春茶豐收做準備。然而在三年前,這里卻是一片長滿大葉茅、無人問津的荒山。
洪興利可謂是瑤畈村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,也是我市人大代表。正是因為他敢拼敢闖,才將千畝荒山演變成如今的“綠色銀行”。
洪興利曾在外地打拼多年,不僅積累了資金,更積累了豐富的創業經驗。他有個親戚在福建武夷山從事茶葉生產經營工作,經常有往來,隨著對茶葉種植條件及市場前景的了解和掌握,他想到村里烏石尖的成片荒山,氣候、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與武夷山很類似,打算回家鄉發展茶業。
2019年,洪興利在瑤畈村“兩委”班子的支持下,將千畝荒山流轉過來。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,將荒山開墾出適合種植茶葉的一壟壟林地。幾年來,他累計投資了4百多萬元,種植了浙江紅牡丹、福建黃金芽等多個優質品種茶葉,生產加工出紅茶、綠茶和巖茶三大優質品種茶葉,并成立了有茗茶葉專業種植合作社,當地包括脫貧戶在內的60多戶村民入了股。為了堅定洪興利的信心,與此同時,村委會也在合作社入股,以此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。
在茶葉林里,記者看到許多茶葉樹上掛有一塊塊黃色的紙板。洪興利告訴記者,這些黃色的紙板其實就是生態防治病蟲害用的。他還告訴記者,在整個茶葉種植過程中,為了確保茶葉品質,保障消費者喝上健康放心茶,在生產全過程禁用化學農藥、化肥。
經過三年多的精心管理,去年開始,茶葉逐漸進入采摘期。然而由于當地沒有茶葉加工廠,洪興利只好將茶青送到外地去加工成茶葉,無形中造成生產成本的加高。
為了幫助合作社降低生產成本,今年,瑤畈村委會投資110余萬元,在村里創辦茶葉加工廠,目前,設備已在安裝之中,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。
“有了烏石尖茶葉基地,我們在這里干活,每天工資收入140元,而且還管餐中飯,這樣下去,我相信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?!?/font>脫貧戶孫和泉開心地告訴記者。據洪興利介紹,今年以來,他已支付村民工資109萬余元。
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。據瑤畈村黨支部書記張運鋒介紹,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,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,為他們今后在發展產業上吃下了“定心丸”,他們將在“造血”方面做文章,做強做大瑤畈茶葉、菜油等產業,在促進村民增收的同時,壯大村集體經濟,以此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,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(邵德初 梁晨茜)